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萧红作者简介,以及呼兰河传作者萧红简介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作者(萧红)的简介
- 萧红的作者简介
- 作者萧红的简介
- 作者萧红的简介
- 雷震萧红的作者简介?
- 萧红,契诃夫,鲁迅,萧军的简介
Q1:作者(萧红)的简介
萧红(1911年6月1日—1942年1月22日),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。黑龙江省呼兰县(现哈尔滨市呼兰区)人,原名张廼莹,“萧红”系发表《生死场》时使用的笔名,另有悄吟、玲玲、田娣等笔名。被誉为“30年代的文学洛神”的萧红,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,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,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,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,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。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,在民族的灾难中,经历了反叛、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。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,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。她把“人类的愚昧”和“改造国民的灵魂”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,她是在“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,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”。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,在苦难中挣扎、抗争的一生,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,并走进了她的生活。
1911年6月1日(农历五月初五),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。远祖张岱,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,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。
萧红父亲张廷举,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,长期担任官吏,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。他对萧红冷漠无情,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。母亲姜玉兰,生一女三子,萧红是第一个孩子。1919年8月母亲病故。
同年12月,父亲张廷举续娶,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。
萧红乳名荣华,学名秀环,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。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,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。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,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。
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,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。她学习刻苦,成绩优秀,作文尤其突出。1925年,“五卅”惨案发生后,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,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,上街游行、示威,声援上海工人、学生的爱国斗争。
在萧红上小学期间,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。
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,因父亲阻挠、逼婚,没能继续上中学,辍学在家。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,父亲被迫妥协。
1927年秋季,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。
在“东特女一中”,萧红除喜欢绘画外,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,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。1927年冬,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,学生们情绪高昂,纷纷请愿。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,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。
1929年祖父去世,萧红十分悲痛,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。祖父去世后,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。
1930年秋,萧红初中毕业。她不顾家庭反对,在表哥陆振舜的帮助下到北平,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。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,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。
1931年1月,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,被软禁在家中。同年2月底,萧红再次去北平,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,到3月中旬,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。此时,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,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,引发萧红的不满,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。庭审中,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,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,与哥哥无关。萧红输掉了官司,回到呼兰,后随家搬到阿城县(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)福昌号屯,被迫与外界隔绝。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,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,她的一些小说、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。
1931年10月,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。一个月后,在走投无路、万般无奈的情况下,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。半年后,萧红怀孕,临产期近,王恩甲却不知去向。
萧红困居旅馆,处境艰难,只好写信向哈尔滨《国际协报》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,裴馨园与孟希、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,裴馨园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,两人一见钟情,互相爱慕。
1932年8月7日夜,松花江决堤,洪水泛滥市区,萧红得以离开旅馆,摆脱困境,到裴馨园家暂住。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,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。出院后,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(今道里尚志大街)的欧罗巴旅馆,开始共同生活。
因没有固定收入,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,生活非常困苦。但他们患难与共,感情融洽。
1932年11月,萧红、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(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),有了自己的家1933年3月,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,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。同时,在萧军的影响下,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。
1933年5月21日,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《王阿嫂的死》。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,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。这篇小说发表以后,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《看风筝》、《腿上的绷带》、《太太与西瓜》、《小黑狗》、《中秋节》等小说和散文,从此踏上文学征程。
“牵牛坊”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,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,是位于道里水道街(今道里兆麟街)的一处平房。萧红、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,常来的还有罗峰、白朗、金剑啸、舒群等人。通过与他们接触,使萧红开阔了眼界,增加了文学知识,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。
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,与萧军、白朗、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“星星剧团”中担任演员,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。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,剧团于公演前解散。
1933年8月,长春《大同报》文艺周刊《夜哨》创刊,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,在夜哨上发表了《两个青蛙》、《哑老人》、《夜风》、《清晨的马路上》、《八月天》等作品。
10月,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《跋涉》,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,自费在哈尔滨出版。萧红署名悄吟,萧军署名三郎。《跋涉》的出版,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,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,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因《跋涉》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,歌颂了人民的觉醒、抗争,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,引起特务机关怀疑。为躲避迫害,萧红、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,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,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。
在青岛,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。萧军在《青岛晨报》任主编,萧红集中精力,勤奋写作,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《生死场》。此间,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,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。
由于青岛局势紧张,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,舒群被捕,萧红、萧军处境危险。1934年10月,他们离开青岛去上萧红、萧军到上海后,住在拉都路福显坊内一处二楼上。鲁迅先生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、思想和写作情况,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,斗争残酷复杂,无法会面,只好通过书信联系。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,表示极大的关切,在精神上给他们很大鼓舞,为他们指明方向。
1934年11月30日,萧红、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。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,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,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。临别时,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,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,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。
与鲁迅先生的这次会面,对萧红、萧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。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相互了解,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,也使他们得到鲁迅的悉心指点,从鲁迅那里学会做人、做学问,为今后在上海立足,并从事文学创作,铺平了道路。
12月19日,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,特意将萧红、萧军介绍给茅盾、聂绀弩、叶紫、胡风等左翼作家。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,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。不久,叶紫、萧红、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“奴隶社”,并出版了“奴隶丛书”。
此外,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,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,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《太白》、郑振铎主编的《文学》,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。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,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《小六》很快就在《太白》上刊出。
随后,散文《饿》,短篇小说《三个无聊人》分别刊登在《文学》和《太白》上。从此,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《生活知识》、《中学生》、《作家》、《文学季刊》、《中流》等多家杂志上发表。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,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。
1935年月12月,萧红的中篇小说《生死场》以“奴隶丛书”的名义在上海出版,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,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。
《生死场》原名《麦场》,后由胡风改名为《生死场》,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。
《生死场》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,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,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。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,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、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。
《生死场》的发表,符合时代的要求,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,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。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,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,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。
鲁迅在为《生死场》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“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,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;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,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。”
《生死场》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,社会影响很大。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,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。
著作书目】
《跋涉》(小说、散文集)与萧军合著, 1933(自费出版)
《生死场》(中篇小说)1935,上海容光书局;1980,黑龙江人民
《淌薪帧散文集》1936,文生
《桥》(小说、散文集)1936,文生
《牛车上》(小说、散文集)1937,文生
《旷野的呼喊》(短篇小说集)1940,上杂
《萧红散文》1940,重庆大时代书局
《回忆鲁迅先生》(散文)1940,重庆妇生活社
《马伯乐》(中篇小说)1941,重庆大时代书局
《呼兰河传》(长篇小说)1941,上杂 1954,新文艺;1979,黑龙江人民
《手》(小说)1943,桂林远方书店
《小城三月》(小说)1948,香港海洋书屋
《萧红选集》(中、短篇小说集)1958,人文
《萧红选集》1981,人文
《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》萧军辑,1981,黑龙江人民
《萧红短篇小说》1982,黑龙江人民
《萧红散文选集》1982,百花
《萧红》(中国现代作家选集)1984,人文
《萧红代表作》(短篇小说集)1987,人文
。
" />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萧红作者简介,以及呼兰河传作者萧红简介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作者(萧红)的简介
- 萧红的作者简介
- 作者萧红的简介
- 作者萧红的简介
- 雷震萧红的作者简介?
- 萧红,契诃夫,鲁迅,萧军的简介
Q1:作者(萧红)的简介
萧红(1911年6月1日—1942年1月22日),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。黑龙江省呼兰县(现哈尔滨市呼兰区)人,原名张廼莹,“萧红”系发表《生死场》时使用的笔名,另有悄吟、玲玲、田娣等笔名。被誉为“30年代的文学洛神”的萧红,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,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,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,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,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。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,在民族的灾难中,经历了反叛、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。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,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。她把“人类的愚昧”和“改造国民的灵魂”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,她是在“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,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”。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,在苦难中挣扎、抗争的一生,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,并走进了她的生活。
1911年6月1日(农历五月初五),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。远祖张岱,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,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。
萧红父亲张廷举,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,长期担任官吏,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。他对萧红冷漠无情,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。母亲姜玉兰,生一女三子,萧红是第一个孩子。1919年8月母亲病故。
同年12月,父亲张廷举续娶,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。
萧红乳名荣华,学名秀环,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。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,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。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,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。
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,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。她学习刻苦,成绩优秀,作文尤其突出。1925年,“五卅”惨案发生后,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,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,上街游行、示威,声援上海工人、学生的爱国斗争。
在萧红上小学期间,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。
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,因父亲阻挠、逼婚,没能继续上中学,辍学在家。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,父亲被迫妥协。
1927年秋季,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。
在“东特女一中”,萧红除喜欢绘画外,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,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。1927年冬,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,学生们情绪高昂,纷纷请愿。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,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。
1929年祖父去世,萧红十分悲痛,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。祖父去世后,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。
1930年秋,萧红初中毕业。她不顾家庭反对,在表哥陆振舜的帮助下到北平,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。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,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。
1931年1月,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,被软禁在家中。同年2月底,萧红再次去北平,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,到3月中旬,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。此时,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,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,引发萧红的不满,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。庭审中,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,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,与哥哥无关。萧红输掉了官司,回到呼兰,后随家搬到阿城县(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)福昌号屯,被迫与外界隔绝。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,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,她的一些小说、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。
1931年10月,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。一个月后,在走投无路、万般无奈的情况下,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。半年后,萧红怀孕,临产期近,王恩甲却不知去向。
萧红困居旅馆,处境艰难,只好写信向哈尔滨《国际协报》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,裴馨园与孟希、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,裴馨园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,两人一见钟情,互相爱慕。
1932年8月7日夜,松花江决堤,洪水泛滥市区,萧红得以离开旅馆,摆脱困境,到裴馨园家暂住。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,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。出院后,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(今道里尚志大街)的欧罗巴旅馆,开始共同生活。
因没有固定收入,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,生活非常困苦。但他们患难与共,感情融洽。
1932年11月,萧红、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(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),有了自己的家1933年3月,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,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。同时,在萧军的影响下,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。
1933年5月21日,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《王阿嫂的死》。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,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。这篇小说发表以后,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《看风筝》、《腿上的绷带》、《太太与西瓜》、《小黑狗》、《中秋节》等小说和散文,从此踏上文学征程。
“牵牛坊”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,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,是位于道里水道街(今道里兆麟街)的一处平房。萧红、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,常来的还有罗峰、白朗、金剑啸、舒群等人。通过与他们接触,使萧红开阔了眼界,增加了文学知识,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。
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,与萧军、白朗、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“星星剧团”中担任演员,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。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,剧团于公演前解散。
1933年8月,长春《大同报》文艺周刊《夜哨》创刊,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,在夜哨上发表了《两个青蛙》、《哑老人》、《夜风》、《清晨的马路上》、《八月天》等作品。
10月,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《跋涉》,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,自费在哈尔滨出版。萧红署名悄吟,萧军署名三郎。《跋涉》的出版,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,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,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因《跋涉》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,歌颂了人民的觉醒、抗争,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,引起特务机关怀疑。为躲避迫害,萧红、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,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,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。
在青岛,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。萧军在《青岛晨报》任主编,萧红集中精力,勤奋写作,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《生死场》。此间,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,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。
由于青岛局势紧张,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,舒群被捕,萧红、萧军处境危险。1934年10月,他们离开青岛去上萧红、萧军到上海后,住在拉都路福显坊内一处二楼上。鲁迅先生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、思想和写作情况,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,斗争残酷复杂,无法会面,只好通过书信联系。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,表示极大的关切,在精神上给他们很大鼓舞,为他们指明方向。
1934年11月30日,萧红、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。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,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,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。临别时,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,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,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。
与鲁迅先生的这次会面,对萧红、萧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。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相互了解,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,也使他们得到鲁迅的悉心指点,从鲁迅那里学会做人、做学问,为今后在上海立足,并从事文学创作,铺平了道路。
12月19日,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,特意将萧红、萧军介绍给茅盾、聂绀弩、叶紫、胡风等左翼作家。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,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。不久,叶紫、萧红、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“奴隶社”,并出版了“奴隶丛书”。
此外,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,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,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《太白》、郑振铎主编的《文学》,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。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,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《小六》很快就在《太白》上刊出。
随后,散文《饿》,短篇小说《三个无聊人》分别刊登在《文学》和《太白》上。从此,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《生活知识》、《中学生》、《作家》、《文学季刊》、《中流》等多家杂志上发表。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,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。
1935年月12月,萧红的中篇小说《生死场》以“奴隶丛书”的名义在上海出版,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,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。
《生死场》原名《麦场》,后由胡风改名为《生死场》,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。
《生死场》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,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,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。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,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、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。
《生死场》的发表,符合时代的要求,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,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。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,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,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。
鲁迅在为《生死场》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“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,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;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,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。”
《生死场》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,社会影响很大。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,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。
著作书目】
《跋涉》(小说、散文集)与萧军合著, 1933(自费出版)
《生死场》(中篇小说)1935,上海容光书局;1980,黑龙江人民
《淌薪帧散文集》1936,文生
《桥》(小说、散文集)1936,文生
《牛车上》(小说、散文集)1937,文生
《旷野的呼喊》(短篇小说集)1940,上杂
《萧红散文》1940,重庆大时代书局
《回忆鲁迅先生》(散文)1940,重庆妇生活社
《马伯乐》(中篇小说)1941,重庆大时代书局
《呼兰河传》(长篇小说)1941,上杂 1954,新文艺;1979,黑龙江人民
《手》(小说)1943,桂林远方书店
《小城三月》(小说)1948,香港海洋书屋
《萧红选集》(中、短篇小说集)1958,人文
《萧红选集》1981,人文
《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》萧军辑,1981,黑龙江人民
《萧红短篇小说》1982,黑龙江人民
《萧红散文选集》1982,百花
《萧红》(中国现代作家选集)1984,人文
《萧红代表作》(短篇小说集)1987,人文
。
"/>
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家餐厅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,女排奥运它知道如何赚90后的钱,要知道,未来一定是属于90后的。
HTC要想在这一众对手中抢夺市场份额,冠军周苏定然需要费一番力气的。其实单纯的投入资金与技术研发,红拟任反而就容易了,因为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,也就不算什么难题。

这意味着,江省直单厂商们仍旧需要在研发上投入海量资金。以上这些因素,位副厅领致使当前的VR产业虚火更多一些,以致于很多投资机构与媒体都在唱衰。目前来看,导职务这个数据与2016年的实际市场规模相差不大。这四点原因恰好涉及到生产、女排奥运技术、市场以及运营,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要素,但是HTC在哪一点上都没能把握住主动权。甚至有时会“弃马保车”也未尝不可,冠军周苏至少能优先保住企业的生存,其后才有可能再图发展。
整体上,红拟任现在做VR的厂商都是在为将来做布局,未来产业的主要特点就是前期持续投入,后期才能坐享其成。所以,江省直单王雪红带领HTC转战VR,不是说一定要执着的带着赌徒心理去攻VR,而是到了一个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。比如:位副厅领“张向东介绍了达达(蔡崇达),位副厅领达达介绍了韩寒,韩寒介绍了很多人……”最终,华创资本都成为了这几位“明星”创业者的投资方。
一些公司要招聘高管,导职务甚至有高管离职,请吴海燕去聊一聊,她都愿意花时间。没有这个敏锐度,女排奥运也是做不好判断的。在做了6年传统餐饮软件之后,冠军周苏赵光军毅然决然把之前在PC端做的那些事情全部停掉了,冠军周苏完全抛弃掉原有的业务,重新去架构和产品开发,通过两点进行转型:第一是全面转向Saas;第二,把操作系统转成安卓端。这一个状态,红拟任让很多人很是捏了一把汗。
二维火创始人赵光军投资人不能只见CEO做基金带来的另一个改变,就是每天的日程安排。第六,创业者要清楚了解市场状况、竞争对手或者同行的情况。

吴海燕不是没看到市场威胁。 700Bike创始人张向东张向东和吴海燕是老朋友,两人有一个共识,就是认为两人有个共同的特点——不爱聚光灯。只是,赵光军之前的经历让吴海燕选择了克制,倾听赵光军的想法,然后把自己对当时市场的判断和相关的信息及时分享给他,至于怎么做,由赵光军自己决定。”吴海燕这样跟张向东讲,“我们不妨也大胆为自己的公司发发声。
坚持在一线看项目,尤其在2014、2015年,年轻同事推的项目,吴海燕几乎都会第一时间去见,“所以我当时见了很多不靠谱的项目”,吴海燕把这个过程称为带团队的过程。”所以,为了让大家都动起来,并从中有成长有成就感,她就多见项目,多讨论。”见面之前,吴海燕开始收集蔡崇达的相关资料,研究“为什么达达是很有名的人”。换句话说,创业者不能飘在天上,要清楚运营的细节。
酒店云服务提供商“别样红”的创始人黄晓凌第一次见吴海燕之前,有些兴致不高。我并不喜欢这些形式,沟通成本太高。

很多创业者包括CEO,思维都是很面向未来的,但有时候会把现实和未来混淆在一起,过于乐观。第四,创业者要关心公司运营,必须非常清楚运营细节,并能够总结出方法论,用以指导团队。
当创业者的做法与投资人的期望不同时“现在已经不能再像早期一样,恨不得每个被投公司的周例会都参加,不是不愿意了,而是时间精力不允许了。在2016年二维火拿到阿里巴巴的数亿人民币B轮投资之后,赵光军曾写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二维火的发展历程,其中把华创的这笔投资称为重要的转折点,“在2014年,华创资本终于投资了这家无数次濒临倒闭的公司,二维火才完成了自己的“八年抗战”,凤凰涅槃,浴火重生。除了内部管理的需要,坚持见大量项目也有对自己的要求,就是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度。从2014年开始,吴海燕一直在坚持一件事情,就是几乎每周都出差。吴海燕不像是一个社交型的投资人,但从她的投资案例里,常常能理出一条朋友链。在跟吴海燕做项目沟通的时候,赵光军已经感受过吴海燕看项目犀利的一面,但他把吴海燕的态度称为“敏锐而包容”。
反而是在业务一线的人感受更真实一些,从他们那里会了解到更多的行业真实阶段性,帮助去做更好的判断。”投资韩寒,吴海燕说,“我投的不是一个作家。
理由也是毋庸置疑的,因为时间窗口有限,巨头们虎视眈眈,如果不尽快做市场推广,抢占市场先机,很可能很快将面临巨头的挤压。但当时的二维火的状况是,还处在研发阶段,赵光军坚持打磨产品,并没有立即去做产品的推广。
她也在不断完善这些认知,因为“这些都是比较概括性的陈述”,怎么发现这些特质,她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,并在不断更新中。十余年在创投行业工作下来,吴海燕投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业者和明星公司,她也总结出筛选和挖掘一流创业者的丰富经验,那么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?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投资韩寒,投的不是一个作家韩寒讲到与吴海燕的第一次见面,“当时有几个投资机构也看上了ONE,但是单单和投资人约时间就花了很久。
“持续学习的心态”,是吴海燕总结的成为一流创业者的方法之一,她也提醒自己去践行ofo共享单车的创始人戴威,入局率只有42%,说明这位正在激进扩张中的年轻创业者,远比大家想象中冷静和理性。下面这篇文章来自一位LateNews忠实粉丝的投稿,这位同学曾经是连续创业者,现在转型做了投资,而这两个圈子都是德州扑克的重灾区——据他说他朋友圈中玩微信「天天德州」游戏的就有1000多位。他的入局率即便在普通玩家中也是很高的,说明他手较松,在投资初期非常激进,而他的摊牌率相对极低,说明他过程中极其谨慎(他一旦摊牌,大部分时候会取胜)。
朱啸虎把大部分资源押注在了重点项目上,确实,他的绝大多数回报也来自于少量项目(滴滴、饿了么、OFO等)。Boss直聘的赵鹏入局率70%,摊牌率40%,胜率23%。
48%是一个常见的入局率,比普通玩家略保守,胜率高于摊牌率说明他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去加价(Raise),也许因为加价力度较大或技巧较好,他赶走了很多胆怯或没有实力的竞争者,甚至没给他们看牌的机会——这和他从央视出来后的创业故事有相似之处。越乐观,付出的成本就越高,潜在的机会和风险也越多;「胜率」,则说明了结果,但并不能单一维度来看,高胜率伴随着高入局率高不见得是好事,二者的比例关系更加重要。
高榕资本的合伙人高翔入局率62%,摊牌率32%(相对比例51%),是一个很高的跟进比例,说明其在游戏中性格坚定。当你坐在牌桌上,发现身边的人大多是保守的,如果你想要赚钱,就只能更激进一点。
而饿了么的张旭豪,入局率51%,摊牌率16%,同样说明了其在粗放的外表下和刺刀见红的竞争下,细腻的操作和自控力。王啸和朱啸虎数据类似,目前主要差距是在财富上,王啸账上只有7万多金币(他常玩的应该是1万金币一局的游戏)。数据说明,这位工程师出身的投资人并非像圈内多数人认为得那样保守。胆子特别大,手特别稳,或许这就是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典型大数据。
Camera360的徐灝,入局率67%,摊牌率32%,胜率33%。他应该是很投入地玩过一段时间这个游戏,但每局金额少于朱啸虎。
只有当身边的人大多数是激进的,你才要保守一点。 我自己不懂德州扑克。
而创业者更多展现出了外表激进、骨子里理性、绝不放弃的一面。说明三人性格虽然不同(后者性格相对保守),但三人对所投项目都非常坚定(大部分项目一旦入局会挺到底)。
广告合作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